发布时间:2023-05-17    次浏览
本文摘要:「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公司,而是一家技术公司。
「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公司,而是一家技术公司。」只管早早地为今日头条下了这样的界说,张一鸣还是在 2016 年头邀请一众主流媒体和新闻学者开了一场「未来媒体峰会」,他也分享了自己对媒体生长史的看法:互联网时代,最重要的一点变化是信息过滤的权利让渡。即信息的空前膨胀,让人们无法仅仅依赖媒体就完成信息过滤。
算法分发是今日头条给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。至少从用户使用时长和商业来上来看,这个方法是奏效的。张一鸣也第一次提到了「复制」今日头条模式的日本新闻 app——SmartNews。
▲ 几个模拟今日头条的外洋新闻 app而在 8 月 4 日,据 Bloomberg 报道,SmartNews 刚刚宣布获得来自日本邮政资本(Japan Post Capital)的 2800 万美元融资,它的最新估值也到达了 11 亿美元。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,这是自 2015 年以来,第一家在估值上到达独角兽级此外媒体新创公司。
SmartNews 由东京大学研究院 Ken Suzuki 建立于 2012 年,和今日头条在同一年上线,它和今日头条也稍微有些差别。在公司使掷中,SmartNews 将自己定位于「向世界分发高质量的新闻」,而不是那些充斥互联网的猫猫视频或「滤镜下的肥皂泡」。因此在详细做法上它和今日头条也稍有差别,虽然都基于人工智能算法,但 SmartNews 倾向于选择经由验证的质量较高的新闻源,如彭博、《纽约时报》、Business Insider、Vox(TheVerge 母公司)等,然后由算法分发高质量的热门内容。
Ken Suzuki 还特意指出了基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推荐的毛病,「个性化推荐通常会让人们的兴趣变窄,我们试图用个性化推荐技术来拓展人们的兴趣。」所以,SmartNews 也更像一个媒体,不外它和今日头条一样,越发关注用户使用时长。现在,SmartNews 的用户平均每周花在 app 上的时间为 6 个小时,固然,这个数字相比今日头条的日均使用时长 1 小时以上另有很是大的差距。
除了日语,在 2014 年,SmartNews 还进入了美国市场,而且取得了不错的结果。现在,它在美国和日本共有 2000 万月活跃用户,每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500%,在后移动互联网时期,这也是它能获得高额的融资和估值的最重要原因。在 SmartNews 之前,新媒体公司 Vice 和 BuzzFeed 都到达了独角兽级别,它们也代表了互联网兴起后的第一代「新媒体」。
▲ BuzzFeed 办公室,LOL 是 BuzzFeed 内容的重要标签之一. 图片来自:Jakob N.LaymanBuzzFeed 首创人 Jonah Peretti 曾经是美国最乐成的博客新闻网站《赫芬顿邮报》的首创人之一,后者以开创性的兼具博客自主性和媒体公共性闻名。脱离《赫芬顿邮报》后,Jonah Peretti 将此前实验过的用自动化法式筛选逐日最热新闻的项目酿成了产物,也就是 Buzzfeed,并大获乐成。Jonah Peretti 总结履历时提到过一点,「我们认为卖力每个版块的团队同等重要,包罗娱乐信息、新闻内容和社交广告」,而在传统的媒体架构中,新闻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,娱乐内容和广告则会被认为是「二等公民」。BuzzFeed 的开创性在于将所有内容看做同等重要,只要它受用户接待。
2015 年,关于一件裙子的颜色是蓝黑还是白金的话题刷爆了全世界的网络,它就是由 BuzzFeed 一手推火的,这件事也被 BuzzFeed 内部列为典型事件,推动的编辑也被重奖。Vice 的历史更久,但它在报道选题时主动选择小众、年轻、亚文化,和主流媒体完全差别的报道是它越来越成为新媒体代表的基础原因。今日头条和 SmartNews 代表了媒体的又一次改变,如果说 BuzzFeed 实验把技术用于新闻选题,前者则直接把算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优先级甚至高于人类编辑。
对于读者来说,这样的新闻 app 利便易用,而且有永远刷不完的信息。但它也充满陷阱,正如张一鸣所说,信息过滤的权力已经让渡给人工智能系统,而这个系统中也有每一位读者自己的意志。甚至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,读者已经是自己的新闻「把关人」,用更客观、全面的态度看待新事件,是每一位卖力人的新时代消费者该做的事。
本文来源:华体会HTH-www.ythengxinyuan.com